布蘭登堡

布蘭登堡邦 Land Brandenburg | |
---|---|
![]() | |
| |
![]() | |
座標:52°23′40″N 13°03′37″E / 52.39456°N 13.06033°E | |
首府 | 波茲坦 |
政府 | |
• 邦總理 | 迪特馬爾·沃伊德克 (SPD) |
• 執政黨 | SPD / 左派黨 |
• 參議院票數 | 4票(共69票) |
面積 | |
• 總計 | 29,654.16 平方公里(11,449.54 平方英里) |
人口(2022-12-31)[1] | |
• 總計 | 2,573,135人 |
• 密度 | 86.8人/平方公里(225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CET(UTC+1) |
• 夏時制 | CEST(UTC+2) |
ISO 3166碼 | DE-BB |
車輛號牌 | 過去:BP(1945–1947)、SB(1948–1953)[註 1] |
GDP/名義 | €480億(2005年)[來源請求] |
NUTS區號 | DE4 |
網站 | brandenburg.de |
布蘭登堡邦(德語:Land Brandenburg;下索布語:Kraj Bramborska;低地德語:Land Brannenborg,口語:die Mark)是德國東北部的一個州,為前東德的一部分。該州首府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波茲坦,其他的重要城市有科特布斯,哈非爾河畔布蘭登堡和奧得河畔法蘭克福。
布蘭登堡邦環繞著德國首都柏林,與其共同構成了擁有約六百萬人口的柏林-布蘭登堡都市圈。布蘭登堡邦超過三分之一的面積被自然保護區,森林,湖泊和其他水域覆蓋。
布蘭登堡侯國的成立年份被認為是1157年。在這一年阿斯坎尼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奪回布蘭登堡,使其被納入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從1415年到1918年,這片區域被霍亨索倫家族統治。從1701年到1946年,布蘭登堡地區成為普魯士的一部分,1815年到1947年作為布蘭登堡省,這之後第一次成立了布蘭登堡邦,在東德被劃分成了不同區域。1990年兩德統一,作為聯邦德國的一部分,成立了現今的的布蘭登堡邦。
地理
[編輯]布蘭登堡邦位於德國的東北部。它在南部和薩克森邦接壤,西部是薩克森-安哈特邦,西北部與下薩克森邦相鄰,北部和麥克倫堡-佛波門邦毗鄰,東部則是波蘭。布蘭登堡邦總面積為29654平方公里,是德國第五大州;南北最長291公里,東西最寬244公里,它也是原東德加入聯邦德國的最大州。布蘭登堡邦的核心區域也被稱作其歷史上的名字馬克布蘭登堡(Mark Brandenburg)。
柏林邦和布蘭登堡邦在經濟地理方面組成了柏林/布蘭登堡大都市區。在柏林-布蘭登堡首都區,大市區的區域內有約600萬居民。柏林的人口密集區域有約440萬居民,它的核心區域因「Speckgürtel」(城郊)而出名,包括了整個柏林和布蘭登堡邦的一部分。布蘭登堡邦的基礎設施設置非常典型,很符合這個都市圈的特性,例如高速公路和鐵路幹線呈島狀分布,呈放射狀圍繞著聯邦首都柏林邦。
除了幾個大城市,比如在西面的哈非爾河畔布蘭登堡、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和人口僅次於波茲坦的科特布斯以外,布蘭登堡邦的人口密度還是相對而言比較小的。該州的南部構成了下勞西茨(Niederlausitz),以及上勞西茨(Oberlausitz)和易北-埃爾斯特區域的一小部分。布蘭登堡邦的西部是哈弗爾蘭郡(Havelland),在柏林邦的南部是泰爾托,東北部是巴爾尼姆郡。在該州的北部邊境上是上哈弗爾郡(Oberhavel,直到1950年,該地以福斯坦伯格韋德(Fürstenberger Werder)的名字屬於麥克倫堡邦),西北邊境是普里格尼茨郡(Prignitz),東北邊境是烏克馬克郡(Uckermark),東部邊界是奧得沼澤(Oderbruch),西南邊界是弗萊明(Fläming)。
地質和土地
[編輯]布蘭登堡邦處於德國北部的低地,在冰河時期一次又一次推進侵蝕的斯堪地納維亞大陸冰蓋(Fennoskandischer Eisschild)對布蘭登堡邦的地表形態造成了決定性的影響。因此這裡存在著幾乎獨有的冰河時代和後冰河時代的沉積物。搬運最遠的有冰川沉積泥灰岩(Geschiebemergel)和融化冰水沙(Schmelzwassersande)。地表構造是典型的冰川系(glazialen Serie)。
由於布蘭登堡邦冰河時期沉積物種類極其豐富,從中產生的土地類型(Bodengesellschaft)也是多種多樣。這片區域上的土壤生產能力從極度缺乏營養物質和貧瘠到極為肥沃。然而在貧瘠的沙質土壤占主導地位的地區,尤其是布蘭登堡邦的中部和南部,也有其特有的印記和特徵。
布蘭登堡邦,特別是它的南部被認為是「原料倉庫」。沿著勞西茨邊境山脈(Lausitzer Grenzwall)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褐煤煙層。在東南部環繞施普倫貝格發現了深層銅礦。在該州還藏有零星的石油。
水域
[編輯]布蘭登堡邦被認為是德國水域最密集的聯邦州。該州有超過3000個自然產生的湖泊,此外還有無數人工修建的池塘、人工湖和類似的水域。此外還有超過33000km的河流,最大的部分為人工修築的引水溝渠和其他渠道。另一方面是由於布蘭登堡邦降水量較少,地下水的更新很慢。水在水域裡的停留時間因此也就很長。
歷史
[編輯]![]() ![]() 布蘭登堡和普魯士歷史 | |||
諾德馬克 史前–12世紀 |
古普魯士人 史前–13世紀 | ||
布蘭登堡侯國 1157–1618(1806) |
條頓騎士團 1224–1525 | ||
普魯士公國 1525–1618 |
王室(波屬)普魯士 1466–1772 | ||
布蘭登堡-普魯士 1618–1701 | |||
普魯士的王國 1701–1772 | |||
普魯士王國 1772–1918 | |||
普魯士自由州 1918–1947 |
克萊佩達 地區 (立陶宛) 1920–1939 / 1945–至今 | ||
布蘭登堡 (德國) 1947–至今 |
諾伊馬克(東布蘭登堡) (波蘭) 1918/1945–至今 |
加里寧格勒州 (俄羅斯) 1945–至今 |
在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布蘭登堡(邊界時有變動)是神聖羅馬帝國七個選侯國之一,並與普魯士一起構成了第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德意志帝國的原始核心。自1415年起由霍亨索倫王朝統治,其境內包含了未來的德國首都柏林。1618年之後,布蘭登堡侯國與普魯士公國聯合組成了布蘭登堡-普魯士,由霍亨索倫王朝的同一分支統治。1701年,該國升格為普魯士王國。法蘭克尼亞的紐倫堡與安斯巴赫、士瓦本的霍亨索倫、柏林與東歐的聯繫以及布蘭登堡統治者的選帝侯地位,共同促成了這一國家的崛起。
東北邊區
[編輯]布蘭登堡所處的地區在古代被稱為日耳曼尼亞,其疆域直達維斯瓦河。到公元7世紀,西斯拉夫人已定居於布蘭登堡地區。這些斯拉夫人自東方遷來,可能是因匈奴與阿瓦爾人入侵,被迫從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一帶離開家園。他們極大依賴於河流運輸。在今布蘭登堡地區,主要的斯拉夫族群有西部的赫韋利人與東部的斯普雷瓦人。
自10世紀初開始,捕鳥者亨利及其繼任者征服了直至奧得河的土地。布倫納(今哈非爾河畔布蘭登堡)、布杜辛(今包岑)和霍謝布茲(今科特布斯)等斯拉夫定居點[2][3][4]通過設置邊侯被納入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體系中。948年,皇帝奧托一世設立邊侯以加強對奧得河以西異教斯拉夫人的控制。他還建立了布蘭登堡教區與哈弗爾貝格教區。北方邊疆區作為神聖羅馬帝國東北邊境領地而設立。然而,983年一場文德人大起義將帝國勢力逐出今布蘭登堡地區,地方重新回到斯拉夫統治者手中。如今布蘭登堡的東部地區,如盧布斯地區與下盧薩蒂亞,在10至11世紀成為波蘭的一部分。
升格選侯
[編輯]
12世紀初,斯拉夫人建立了科帕尼察公國於今布蘭登堡中部,而東部的盧布斯地區仍屬中世紀波蘭。德國國王與皇帝於12世紀重新控制了斯拉夫人聚居的地區(不含波蘭控制的盧布斯),部分斯拉夫人如索布人在盧薩蒂亞接受德國化的同時仍保留自身文化。天主教教會設立主教區,其城牆保護了城鎮居民。隨著僧侶與主教的到來,今哈非爾河畔布蘭登堡作為布蘭登堡之起點的歷史由此展開。
1134年,在對文德人的北方十字軍征討後,皇帝洛泰爾三世將北方邊疆區授予大熊阿爾布雷希特。1150年,他繼承了布蘭登堡城及赫韋利人的土地。擊敗占據該城的斯普雷瓦人後,阿爾布雷希特自稱為布蘭登堡侯國的統治者。他及其後代阿斯坎尼王朝向奧得河以東拓展,實現了征服、殖民、基督教化與開墾。斯拉夫人與德意志居民在該地區開始通婚。13世紀,該王朝開始從波蘭奪取盧布斯及大波蘭西北部土地(即諾伊馬克),與阿特馬克相對。
1320年,布蘭登堡的阿斯坎尼家族絕嗣。1323–1415年間,布蘭登堡由巴伐利亞公國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和盧森堡王朝先後統治。在盧森堡家族治下,布蘭登堡邊境伯爵成為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侯。1373–1415年,布蘭登堡屬波希米亞王冠領地。1415年,皇帝西吉斯蒙德將選侯地授予霍亨索倫王朝,直至一戰末期。霍亨索倫家族定都柏林,該地已為布蘭登堡的經濟中心。
16與17世紀
[編輯]1539年,布蘭登堡因應宗教改革而改宗新教。16世紀,得益於易北河、哈非爾河與史普雷河的貿易,經濟繁榮。1577年後,霍亨索倫家族通過共治擴張領土,1618年繼承普魯士公國,並獲得1614年萊茵蘭的克萊沃公國及西發利亞部分土地,形成版圖分散的布蘭登堡-普魯士。該國於三十年戰爭中缺乏防禦能力。
戰末後,布蘭登堡出現一系列有能力的統治者。首位是被稱為「大選侯」的腓特烈·威廉,他大力整合國家政權,並將王室遷往波茲坦。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其使節約阿希姆·馮·布盧門塔爾為布蘭登堡爭取哈爾伯施塔特等領地。在奧利瓦條約中,其子克里斯托夫·馮·布盧門塔爾促成了普魯士公國歸入霍亨索倫家族世襲財產。
普國王畿
[編輯]
1688年大選侯去世,其子腓特烈繼位。1701年,他以普魯士國王稱號加冕,因普魯士不屬帝國版圖。儘管王號來自於普魯士公國,布蘭登堡仍為國家核心。這一國家即為普魯士王國。

布蘭登堡是普魯士王國的中心,其首都為柏林與波茲坦。1815年,普魯士劃分為各省後,布蘭登堡侯國舊地成為布蘭登堡省,轄下設法蘭克福行政區與波茲坦行政區,並包含下盧薩蒂亞。1881年,柏林市自該省分離[5]。但柏林周邊工業城仍屬布蘭登堡,隨著工業發展,人口迅速增長。1925年該省面積39,039 km2(15,073 sq mi),人口達260萬。
在納粹政府統治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在該省東部,針對波蘭人的鎮壓加劇,包括驅逐、查禁報刊、監控、逮捕、刺殺、強迫勞動、遣送集中營以及封閉組織與學校等措施[6]。薩克森豪森集中營與附屬營地位於布蘭登堡。省內存在多座戰俘營[7]。1945年,死亡行軍途經該地[8][9]。戰後,奧得-尼斯線以東地區歸還波蘭,德國人被驅逐。剩餘地區成為蘇占區,1947年普魯士被解散。
東德時期
[編輯]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布蘭登堡成為組成州之一。1952年,該州被部長會議廢除,劃為幾個行政區:大部分劃入科特布斯區、法蘭克福區與波茲坦區,少部分如哈弗爾貝格劃入施威林區、新布蘭登堡區與馬德堡區。東德依賴褐煤發電,東南部地區遭受露天採礦破壞。柏林周邊的工業城為東德經濟支柱,而農村地區仍以農業為主。
統一之後
[編輯]1990年10月3日德國統一後,布蘭登堡邦重新設立[10]。州議會首次會議於同年10月26日召開[11]。基礎設施落後與競爭壓力曾帶來高失業率,近年來情況改善。

根據1994年新增的《基本法》第118a條,柏林與布蘭登堡可在無需聯邦批准下合併,僅需公投與州議會批准[12]。
1996年,該合併在公投中失敗[13]。兩地有相似的歷史、文化、方言,並有超過22.5萬布蘭登堡居民通勤柏林[14]。儘管柏林公投通過(主要源於西柏林),但布蘭登堡以大幅比例否決,原因包括反對分擔柏林債務與擔心喪失自身影響力。
區劃
[編輯]布蘭登堡邦不設行政區,分為14個鄉村郡(Landkreise)和4個非郡轄城市(Kreisfreie Städte),以下為2011年各地區人口:[15]

郡/城市 | 人口(2011年) |
---|---|
![]() |
176,953 |
![]() |
161,556 |
![]() |
110,291 |
![]() |
155,226 |
![]() |
189,673 |
![]() |
203,508 |
![]() |
120,023 |
![]() |
182,798 |
![]() |
102,108 |
![]() |
205,678 |
![]() |
80,872 |
![]() |
124,662 |
![]() |
161,546 |
![]() |
128,174 |
![]() |
71,534 |
![]() |
102,129 |
![]() |
60,002 |
![]() |
158,902 |
人口
[編輯]數據
[編輯]

|
|
|
外國人
[編輯]國籍 | 人口(2020年12月31日) |
---|---|
![]() |
35,275 |
![]() |
28,160 |
![]() |
18,345 |
![]() |
11,405 |
![]() |
9,585 |
![]() |
8,715 |
![]() |
6,425 |
![]() |
5,120 |
![]() |
3,760 |
![]() |
3,075 |
宗教
[編輯]一開始波茲坦屬於布蘭登堡教省。1541年布蘭登堡選帝侯約阿希姆二世引入宗教改革,波茲坦改為新教,其中信義宗占多數,少數屬於歸正宗。
1817年這兩個教派合併,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成為其領袖。1918年開始布蘭登堡的新教教會成為德國新教教會的一部分,1947年開始它是東德新教教會的一部分,從2004年開始是德國福音教會的一部分。波茲坦除有屬於福音教會的教會外還有一些獨立教會。
自從波茲坦成為軍營城市後,市內也有信天主教的士兵,從1722年開始市內也有天主教的組織。從1821年開始波茲坦的天主教徒受柏林的天主教機構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茲坦受柏林的主教管理,1994年柏林的主教提升為大主教,波茲坦是這個大主教教省的一部分。
現今布蘭登堡邦有17.1%的人是德國新教教會;3.1%的人信奉天主教,另外79.8%的人無宗教信仰,與柏林及其他德國地區相比,這裡的穆斯林人口十分少。
今天波茲坦還有兩個猶太教組織,其中一個屬於德國猶太人總會(Zentralrat der Juden in Deutschland),它有350名成員,另一個是一個獨立的組織,此外波茲坦還有一個屬於革新猶太教的亞伯拉罕·蓋格爾學院(Abraham-Geiger-Kolleg),它是目前德國唯一的一個培養拉比的學院。
政治
[編輯]州議會為一院制,有88位議員。
2019年州議會選舉結果:
- 德國社會民主黨(SPD):25席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CDU):15席
- 德國左翼黨(Die Linke):10席
- 德國另類選擇黨(AfD):23席
- 聯盟90/綠黨(Grunen):10席
- 布蘭登堡聯合國內運動/自由選民(Brandenburg United Civic Movements/Free Voters) :5席
經濟
[編輯]2018年,該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729億歐元,占德國經濟總量的2.2%。按購買力調整後的人均GDP為26,700歐元,為當年歐盟27國平均水平的88%。每名雇員的GDP為歐盟平均水平的91%。布蘭登堡邦的人均GDP在德國所有聯邦州中排名第三低。[18]
2022年11月,該州失業率為5.6%,高於德國平均水平,但低於東德地區平均水平。[19]
年份[20]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
失業率(百分比) | 17.0 | 17.5 | 17.5 | 18.8 | 18.7 | 18.2 | 17.0 | 14.7 | 13.0 | 12.3 | 11.1 | 10.7 | 10.2 | 9.9 | 9.4 | 8.7 | 8.0 | 7.0 | 6.3 | 5.8 | 6.3 | 5.9 |
特斯拉柏林-布蘭登堡超級工廠坐落於布蘭登堡邦。
教育與
[編輯]
2016年,約有49,000名學生就讀於布蘭登堡邦的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21] 州內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是位於柏林西南的波茲坦大學。[22] 2019年,布蘭登堡邦通過了一項開放獲取(Open Access)戰略,要求各高校制定轉型策略,使布蘭登堡的知識成果對所有人免費開放。[23]
布蘭登堡邦的大學有:
- 波茲坦大學
- 布蘭登堡工業大學(位於科特布斯和森夫滕貝格)
- 維亞德里納歐洲大學(位於奧得河畔法蘭克福)
- 巴貝爾斯貝格康拉德·沃爾夫電影大學
- 布蘭登堡醫科大學
- 盧薩蒂亞醫科大學
交通
[編輯]
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IATA代碼:SXF)曾是布蘭登堡邦最大的機場。它是柏林-布蘭登堡大都市區的第二大國際機場,位於柏林市中心東南方向約18 km(11 mi)的舍訥費爾德。該機場曾為康多航空、easyJet和瑞安航空的基地。2016年,舍訥費爾德機場接待旅客11,652,922人次(增長36.7%)。
舍訥費爾德原有的基礎設施與航站樓被整合進新的柏林布蘭登堡機場(BER)中,[24]該機場於2020年正式啟用。[25] 柏林布蘭登堡機場最初的年客運能力為3,500萬至4,000萬人次。由於柏林與布蘭登堡地區航空交通日益增長,擴建計劃正在籌備中。
柏林布蘭登堡機場目前接待60多家客運、包機及貨運航空公司。
注釋
[編輯]- ^ BP = 布蘭登堡省;SB = 布蘭登堡蘇聯區。東德於1952年廢除邦制,車牌按照新的分區分發。1991年之後車牌也按區分發。
參考文獻
[編輯]- ^ Bevölkerungsentwicklung und Bevölkerungsstandim Land Brandenburg Dezember 2022 (PDF). Amt für Statistik Berlin-Brandenburg. June 2023 (German).
- ^ Barford, Paul M. The Early Slav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Early Medieval Eastern Europ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421. ISBN 0-8014-3977-9.
- ^ Institut für Sorbische Volksforschung in Bautzen. Lětopis Instituta za serbski ludospyt. Bautzen: Domowina. 1962.
- ^ Room, Adrian. Placenames of the World. Jefferson: McFarland & Company. 2006: 433. ISBN 0-7864-2248-3.
- ^ Berlin §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Politic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3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78. 1911. Chisholm, Hugh (編).
- ^ Cygański, Mirosław. Hitlerowskie prześladowania przywódców i aktywu Związków Polaków w Niemczech w latach 1939-1945. Przegląd Zachodni. 1984, (4): 45–46, 49–51, 53–54 (波蘭語).
- ^ Megargee, Geoffrey P.; Overmans, Rüdiger; Vogt, Wolfgang. 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Encyclopedia of Camps and Ghettos 1933–1945. Volume IV.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2022: 211–212, 226, 229, 234–235, 402–410. ISBN 978-0-253-06089-1.
- ^ Świecko (Lager Schwetig): Odnaleziono szczątki 21 osób. Instytut Pamięci Narodowej. [23 June 2024] (波蘭語).
- ^ Ewakuacja piesza. Muzeum Martyrologiczne w Żabikowie. 29 January 2023 [23 June 2024] (波蘭語).
- ^ Ländereinführungsgesetz (19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May 2004) (德語).
- ^ Historischer Kalender - 20 Jahre Land Brandenburg. [26 October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April 2010).
- ^ 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asic Law for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Einzelnorm 118a, of 27 October 1994. Bundestag (德語).
- ^ LÄNDERFUSION / FUSIONSVERTRAG (1995). 2004 [31 March 2022].
- ^ Die Brandenburger wollen keine Berliner Verhältnisse. Tagesspiegel. 4 May 2016 [30 March 2022] (德語).
- ^ Amt für Statistik Berlin Brandenburg – Statistiken. www.statistik-berlin-brandenburg.de. [24 April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8 March 2021) (德語).
- ^ Detailed data sources are to be found in the Wikimedia Commons.Population Projection Brandenburg at Wikimedia Commons
- ^ [1] 31 December 2014 German Statistical Office. Zensus 2014: Bevölkerung am 31. Dezember 20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Regional GDP per capita ranged from 30% to 263% of the EU average in 2018 (PDF). Eurostat.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09).
- ^ Arbeitslosenquote nach Bundesländern in Deutschland 2018 | Statista. Statista. [13 November 2018] (德語).
- ^ (Destatis), ©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Federal Statistical Office Germany – GENESIS-Online. www-genesis.destatis.de. 13 November 2018 [13 November 2018] (英語).
- ^ Dateien. www.statistischebibliothek.de. [6 March 2021].
- ^ Brandenburg auf dem Sprung zu 2,5 Millionen-Einwohner-Marke. [12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anuary 2017).
- ^ Euler, Ellen, Open-Access-Strategie des Landes Brandenburg, 2019, doi:10.5281/zenodo.2581783
- ^ The future lies in Schoenefeld. Berlin-airport.de. (原始內容存檔於2 May 2011).
- ^ "The BER will remain ghost-airport until 2020", welt.de, 2017年12月15日